•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文化艺术

海岳河山之志 风云水月之情

时间:2016/6/3 16:18:25  作者:  来源:  查看:220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海岳河山之志 风云水月之情——董继宁山水画作品题识雷志雄( 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、全国展评委)中国山水画以独立一门论,肇于魏晋南北朝。因社会板荡,政权迭乱,致使士民弃儒学而潜心老、庄。避祸归隐于田园,陶然寄情于山水。远庙堂纷争,以求安逸宁静之清远玄妙境...

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董继宁


海岳河山之志   风云水月之情

——董继宁山水画作品题识

雷志雄( 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、全国展评委)

 

中国山水画以独立一门论,肇于魏晋南北朝。因社会板荡,政权迭乱,致使士民弃儒学而潜心老、庄。避祸归隐于田园,陶然寄情于山水。远庙堂纷争,以求安逸宁静之清远玄妙境界。努力于探寻现实人生中自我存在之终极意义,把握天地宇宙之人文精神于生命创造之中。发天地之虚灵,赋山水以情致。于是,与田园诗同起,山水画兴焉。

自顾恺之《庐山》、《荡舟》诸作之后,能者继出。虽有士、工二体,派系分殊,而理法不悖。一以贯之者,道、理、情、趣也。宗炳遍历名山,主“圣人含道映物”,“山水以形媚道1”之说,“卧游”以“悟道”,“澄怀”以“畅神”;王微则幽居独处,主“本乎形者融灵,故所托不动”之神形一本之说,“明神降之”以“拟太虚之体2”。中国山水画之理论基础因此而立。

继宁于画学之外,留意研读哲理,兼参史论,于绘事之文脉画理颇多会意。不为时下之“回归传统”、“面向世界”诸说所惑,于“传统文化之现代性,主流文化之艺术性”中探究中国山水画之新境地。尝曰:“作画惟以先求心净,方可日臻心静,由此则可别造一番心境”。其所谓“净”者,意在“净其巾幂,敬其祓除3”,因“其于初时虽无净心,然彼其施遇善识,便获胜报4”。继以“外若无为默而识,净泊自守以道意5”。于周遭之遇,涤垢存清,自能心无妄念,对境不迷;其所谓“静”者,意在“纯粹而不杂,静一而不变6”。又能“辟耳目之欲,而远蚊蝱之声7”,“纵使千变万化,而心恒静一8”。自能“不为熊熊之光,绚烂之色,而静虚澹淡9”;以笔墨丹青挥写成于心意对象之世界,以达“文工画妙各臻极,异境怳惚移于斯10”。其所主张者,与前贤之澄怀、悟道、融灵、畅神诸说,文脉遥应,画理相通。近年所作似皆由此而出,故能别出意境,迥异于时流。正王国维先生之所谓“有境界,自成高格11”。

唐宋以降,李思训、昭道父子,开青绿北宗一系;王维、张璪立水墨南宗一派。荆(浩)、关(仝)、董(源)、巨(然),变二李之法,刘(松年)、李(唐)、马(远)、夏(圭),前后拔萃。徽宗倡导,院体行时,朝、野、士、工,名家辈出。然因诗书陶养,画人中不乏博文多识者,溶诗书于翰墨丹青,水墨、米点,各擅其美。元、明、清三朝,大痴、黄鹤蜕变古法,开启新境。或师法“二米(芾、友仁)”、“李(成)郭(熙)”,或尊崇“青绿”、“界画”,派系林立,且各有举纛扛鼎者。所主虽异,而理法一同,由“行旅”而“幽居”,由“臥游”而“高隐”。于高蹈远行,离世绝俗中与山水万象神遇迹化,溶“天人”于中国画山水精神之中,于“以我观物”中得“有我之境”。

 

 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《嵩阳书院》

 

鄂南董氏,世代书香。解放之初,其父母为“支援山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”执教于鄂南山乡,继宁生于斯,长于斯,幼时即与乡童饭牛砍柴、渔猎耕读于山野溪流间。虽尚未识“仁”、“智”,而己知山水之乐。其所乐者,不在“幽”、“隐”。“行”而非“旅”,实其生命所托;“臥”而所“游”,实其情愿所寄。山居生活之艰难困苦,山民性情之朴实无华,陶养磨砺其耐劳乐观、务实求真之秉性。其论画之“变苦涩为抒情”,正得于斯。所作《西北系列》、《牛铃》、《泉山》诸作,无“高蹈”之念,无“绝俗”之想,于艰辛中所感动之生命意旨,亦得与山水万象神遇迹化。自主观情思之“以我观物”中得主、客观溶一之“有我之境”。

有清一代,“四僧”以遗民之念,写“忘尘”之想;“四王”重笔墨意趣,写清远之意。一统画坛,从者如云。清季画法,虽有夷技传入,然根基无撼。画人所主者,仍以抒情写意为尚,所异者无外乎尊古传薪、尚新变法耳。继宁尊古,而能师古不泥。尚新,而不唯新是趋。抒情写意,不取“忘尘”,而以真挚深厚之人间情愿及生命关怀,予人以无尽睱思。继宁之于前贤技法,无论教学、创作,皆以传薪为己任。于传统技法语言、表现形式之锤炼,用功甚勤。惟其知文脉、明画理,故能明了何可薪传,薪何以传。将古人理法,条缕分析,得失真伪,了然于心,娴炼于手。

 

 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《白鹿洞书院》

 

近世百余年,中国山水画因几历文化理念及政治制度之转型,与古典传统之隔膜、断裂日大且深。因此,当世画人多惑于身居何处而以为与古典无以沟联之。实不然也。古典及传统不可作简单机械之时间、历史观,其无论以政治经济、文化艺术观之,沟联无一日不在。国人心中之“统”,无一日绝“传”。惟“沟”而不知,“联”而不觉耳。西风东渐之后,继又“经济一体化”、“文化多元化”,中国画人,于博鉴东西之外,沟联古今尤不可弃也。

继宁知“传”、“统”之法,识“沟”、“联”之理。初习油画,得刘依闻等先生指授,于西洋画理之色彩、造型、透视用功甚勤,且有神会。后虽改习中国画,浸淫于宋、元,仍不废西洋画理科学方法之探究、研习。于理论、技法诸方面努力打通古今中西,融汇陶铸而成其博大壮阔,奇伟清新之境。

古人作画重章法。顾恺之所谓“置陈布势”,谢赫所谓“经营位置”,张彦远举为“画之总要”者即此。方薰曰:“凡作画者多究心笔墨,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,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,时出新意,别开生面,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12。”

 

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《苍松劲健西柏坡》

 

继宁作画之章法得于写生,其“胸中先成章法位置”者,出入造化,多年以来坚持以写生认识探索自然之规律。曾远走戈壁,攀涉山川,积写生画稿逾百千。写生中既重客观物象之描写,又能“先看气象,后辨清浊,定宾主之朝揖,列群峰之威仪13”。化为创作,则于石涛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之外,兼重现实感受之表达。其写生有二法,一为对景以写其实,重在对客观景象物理之了解再现;一为化象以写意,则重在由此而引发之主观感受之表现。此所谓“外师造化”,“中得心源”者也。

古人于置陈布势,尤重虚实,有“山之厚处即深处,水之静时即动时。林间阴影,无处营心,山外清光,何从着笔。空本唯图,实景清而空景现;神无可绘,真境逼而神境生。位置相戾,有画处多属赘疣,虚实相生,无画处皆成妙境14”之说。昔范宽留连于终南、太华,力追造化,“对景造意,不取繁饰,写真山骨,自为一家15”。

继宁作画,深识“神韵”、“气魄”,“皆从虚灵中得来,若专于实处求力,虽不失规矩而未知入化之妙16”。近作《山骨颂》、《风雨大别山》,图写大别山烟雨之境,烟气或锁或屯,或聚或散。深树云翳,碧黛欲滴。近显处极尽勾、皴、点、染之事,墨气淋漓浑然。高远处则不取繁饰,山势空濛,逶迤天外。实景清而空景现,山外清光,皆从虚灵中得来。

 

 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《梦里泉山之二》

 

中国画之“随类赋彩”,所“随”之“类”,非物非色,实为主体对客观物、色诸因素之类分归合。孔孟之伦理色彩观与老庄之本心色彩观,皆以主观意志出发,探究色彩之社会价值与认识价值,中国画之色彩观即源于此。其色彩之主观性格,正合中国画将客体万物形象予以抽象表现之审美性格。色彩之抽象与线条之抽象,构成中国画理法体系一有机之本体网络。金碧、青绿、浅绛、水墨,无不是画人主观意志所现色彩之主观性格。

继宁早岁习油画,于西洋画理色彩之科学观知之颇深。然能不为“固有”、“环境”、“关系”诸法所囿。作画用色,于古法“随类之赋”之外,更以“随情之赋”为之。余以为,此虽仅一步,然堪称传统中国山水画色彩观之大迈进。于色彩之冷暖变化中,注入情绪因素,使画面之形式美因素为意境之营造所用。其近作《峥嵘岁月大别山》,远山红云蔽天,披染丹霞,阵云荡胸,情志豁然。近树碧黛,渐远赤黄。于瑰丽处见峥嵘;《朱墨写得万仞宏》,以焦墨钩皴,山骨雄奇,以造巍巍之势,复以丹砂点染,云树漫山,于恢宏中见炽烈,皆天然画本之外所得者。以主观色彩之随情运用,写山水感发之情志,阮璞先生所谓“画客观之物象及主观之立意17”,继宁悟之矣。

中国画“以笔线为间架,故以线为骨。骨须有骨力;骨气者,骨之质也,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在生生活力之基础18”。潘天寿先生此言“笔线”者,毫无夸诞之辞,然道尽谢赫“骨法用笔”之真谛。诚然,自北宋以降,“文人画”大兴,士、工之于画,所异在“笔墨语言”之表现。然“形式语言”当为意境之营造所驱役,否则徒为躯壳衣冠耳。故张彦远曰:“夫象物必在于形似,形似须全其骨气,骨气、形似,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19”舍形而侈言笔法、意境,乃不实之言。犹闻狮吼、鸟鸣,雄浑、婉丽,美则美矣,其言何耶?若人称知其意,必为欺世、欺人终以欺己之谈。

 

 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《长城》

 

继宁之笔墨,着力在山石树木之势向变化处,无空泛炫暴之象。尝言“笔墨须在结构上”。笔在写意抒情与写实造型之间,墨在燥润向背与形态理法之中。山势之逶迤连绵,树木之穿插远近,全以用笔之轻重徐疾,用墨浓淡枯湿,以意驱使。得“天马腾空之意致”,“老僧补衲之沉静20”真“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次,而于造物争奇者21”。所作《雨后天台山》图写大山雨后情境,不取古人雨景之迷濛而以清朗明快出。山势钩勒,用笔峻拔,提按转折,刚柔相济,得屋漏钗折之法;阴阳渲染,水墨沉着,干湿间用,得带燥方润之旨。树木葱郁,云水清澈,一派生气迷漫,郁勃昂扬之气。《梦里家山》以焦墨为之,笔实气畅,写山石之蜿蜒嶙峋;墨腴韵丰,写树木之苍翠森然。笔实而灵动飞扬,墨腴而明净酣畅。黄宾虹先生曰:“古人墨法,妙于用水,仍在笔力,笔力有亏,墨无光彩22”。继宁于传统笔墨研习有年,且另参西法,别获心得。故能在重拙处见空明,浸漫处得苍茫。《水天一色》则以泼墨一挥,近陂墨渖气畅,层层叠叠,处处见笔;远山横垣起伏,苍苍茫茫,笔笔含韵。淡扫水天,空濛豁然。尺幅中有磅礴逶迤,浩荡万里之势。

“意境”一说,出自释家,汉唐以降,诗论、文论藉道家之玄虚,释家之空幻,言说诗文理法,无不以“意境”是尚。画论之涉意境者,先有顾恺之“以形写神”、谢赫“取之象外”、张彦远“得意深奇”、荆浩“度象取真”诸说,所立之“意”在创作之主观意兴。至郭熙、郭思父子,始言及“诗是无形画,画是有形诗23”之“境界”一说。布颜图更曰:“山水不出笔墨情景,情景者境界也。古云‘境能夺人’,又云‘笔能夺境’,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。盖笔既精工,墨既焕彩,而境界无情,何以畅观者之怀。境界入情而笔墨庸弱,何以供高雅之赏鉴。吾故谓笔墨情景,缺一不可,何分先后24”。

 

 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《泰岱望蓬瀛》

 

古来论境界之高下者,多以性情有无判断之。大凡名家,多不乏性情,惟表现有显晦之别耳。四王,晦之甚者;四僧,显之甚者。后世习四王泥而不化者,多因其性情之晦而不见,仅得皮相,衍成俗格;习四僧未得其旨者,则多为其毕显之性情所眩,仅知皮相,终是恶格。

继宁作画,尤重意境。精工之笔,焕彩之墨,复以“净”、“静”之心,陶冶锻铸之,自能“别造一番心境”。《石谷云外别有天》,图写重峦秋景。红叶漫山,有一湾清溪自远岫中出。陂岭间树木横斜参差,离合聚散,挥写铺陈,浑润骀荡。近山鈎皴,墨气幽玄。远壑点染,空灵清澈。似王石谷“明暗兼到,神气乃生”之趣。《铅华一洗尽,绿遍桃花冲》,图写山野春色,然脱尽古人青绿之富贵绵绣气,亦不取残山剩水,“一角”、“半边”之苍凉荒寒气。山石钩皴点染,浑然华滋。树木远近参差,怡然润泽。清新悠远中一遍生机,或继宁少时饭牛拾禾处?

古人之与山水,以“天人合一”之“山水精神”,寄意仁智之乐。失意时,隐逸山林,流连于山清水秀之间,以解脱人生之痛苦,寄托隐逸之情思;得意时,则藉山水之乐以解脱官场纷争、俗务烦恼,寄托圣人之徒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之情怀。每逢战乱频仍,则为避难而隐匿山林;幸生升平盛世,得入庙堂,因忙于治平,无暇遊走于山水之间,则思林下之闲,藉写山水得“不下堂筵,坐穷泉壑”之“卧遊”。当代山水画,所关怀者当成就由隐逸“山野之气”到“时代精神”之创造。


 海岳河山之志___风云水月之情

 《禅冬》


李可染先生之“山水画是对祖国、对家乡的歌颂”,“它给人精神上崇高的启示25”之说,及其《万山红遍》、《山河颂》等力作,为当代山水画创作由文人士大夫“隐逸”、“忘尘”之“山野之气”到“时代精神”之创造开一先声。继宁之与山水画,非但继承可染先生之重苦学、重写生之艺术精神,亦承接其“歌颂”、“崇高”之美学理想,为当代山水画之创作开一新境。继宁生长于山乡,其“情感、思想、希望和劳动都在这山水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26”,其所钟情于家山者,父母之邦、父老乡亲之亲爱、质朴,感念生养恩泽之真诚由衷也。山水之真中有其情感之真。其海岳河山之志,风云水月之情,陶养于斯,长成于斯。对山水精神之真诚感念、皈依,此继宁之所以有别时流者。

梁启超先生论“诗界革命”曰:“革命者,当革其精神,非革其形式,……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,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27”。时下“艺术创新”之风正炽,然著力多在形式风格。中国山水画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”之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!继宁正当盛年,且勤勉向学,创中国山水画之新精神,开中国山水画之意境,是所望也,是可望也。

丙戌春月

天行识于汉上茗薰精舍

 

注:1宗炳《画山水序》

2王微《叙画》

3《国语·周语中》

4《百喻经·五百欢喜丸喻》

5班固《弈旨》

6《庄子·刻意》

7《荀子·解蔽》

8成玄英疏《庄子·刻意》

9梅曾亮《太乙舟山房文集序》

10韩愈《桃园图》

11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

12方薰《山静居画论》

13荆浩《笔法记》

14笪重光《画筌》

15刘道醇《圣朝名画评》

16董棨《养素居画学钩沉》

17阮璞《画学丛证》

18潘天寿《听天阁画谈随笔》

19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

20潘天寿《听天阁画谈随笔》

21徐沁《明画录论画》

22《黄宾虹画语录》

23郭熙、郭思《林泉高致》

24布颜图《画学心法问答》

25转引自《金铁烟云·李可染的艺术世界》

26宗白华《关于山水诗画的点滴感想》

27梁启超《饮冰室诗话》

 

 

董继宁艺术简历

董继宁,195510月生于湖北咸宁,197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。现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、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、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、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、湖北省对外交流协会理事、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、湖北省文化名人、文化部优秀专家、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、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全国艺德标兵、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,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。

董继宁长期从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、研究和教学,于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多有创获,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教学体系。作品为人民大会堂、中南海勤政殿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中国国家博物馆、中国美术馆、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收藏。作品曾获1990年首届北京艺苑美术奖、澳大利亚“93雪梨”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金奖、“自然与人·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展”艺术奖、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载入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》、入选“百年中国画展”。作品千余件发表于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国日报》、《美术》、《美术研究》、《国画家》、《香港文汇报》、《欧洲时报》等百余家报刊杂志。曾先后在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香港、台湾、美国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。曾出版《董继宁画集》、《董继宁中国画作品精选》、《魂系山情·董继宁画集》、《中国画二十家·董继宁》、《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·董继宁画集》、《继宁山水》、《继宁速写》及文集《灯下独语》等。

董继宁的山水画创作,在植根传统的同时,注重写生。中国山水画的诗意化追求溶入他对大山大水、真山真水的精神关怀,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。即:笔墨的挥洒写意、构图的诗境营造、色彩的随情渲染。作品以写意的笔墨,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崇敬和对自然蓬勃生命的感念,以诗意化的构图及充满激情的色彩,表述着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和对天地生命的礼赞。

 

(以上图文资料由双子座提供)


相关评论
关于我们 - 日本华商网简介- 联系我们 - 手机:0086-18610681038

日本华商网版权所有

冀ICP备09032856号-1